找到相关内容45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

    悭贪,持戒可以对治放逸,忍辱可以战胜嗔心。同时,这些善行还是考察菩提心是否成就的标准。当我们修习布施时,是否对自身所有可以毫无保留地施舍?是否对施舍对象没有亲疏远近的分别?是否已不再执著有能布施的我,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275794923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佛说无量寿经讲记(二十四)

    rdquo;来安立缘起。饿鬼心里有悭贪的业习气,在他的心前就变出脓血的相。他心前缘起的显现如何,唯一是以它心前显现的脓血来安立,此外说什么都不符合事实。在人的心前就是水的相,能够解渴、清洗、灌溉。以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佛说无量寿经讲记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10453325710.html
  •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

    五逆十恶之门而进入,然以愚痴为门之当体。愚痴是不信因果,起诸邪见等。饿鬼虽亦由五逆十恶之门而通入,然以悭贪为门之当体。自己钱财不肯一毫布施,他人钱财贪得不餍,故招感不得浆水饮食之满足需求,而受饥饿之苦...

    宝静法师讲述

    |观音|观世音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3/19264585.html
  • 六道轮回——佛教的生命不息的人生观

    受生驴、骆驼等;悭贪、嫉妒、轻躁的,则成猕猴、熊罴等。   而若以「四生」─卵生、胎生、湿生、化生的分类来看,无论是卵生的鸡鸭鱼,胎生的牛马,湿生的腐肉虫、厕中虫或尸里虫,以及特殊的化生等,都有畜生道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轮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7/140130112.html
  •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

    改变我们的命运。对人生抱持施舍的观念会使我们的命运更富裕,悭贪的观念只有使我们更贫乏。怀抱著爱心来对待世间上的一切,生活是快乐的,世界是美丽的,娑婆就是净土;如果对世间充满了嗔恨,清凉的佛土也会变成火宅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命运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101615275.html
  • 佛教常识问答

    十善。行为上不杀生而保护生命;不偷盗而勤俭节约;不邪淫而纯洁清白。言语上,不妄语而说老实话;不两舌而说团结话;不绮语而说朴质话;不恶口而说和善话。思想上,不悭贪而广行布施;不嗔怒而难忍能忍;不愚痴而...

    徐恒志著

    |徐恒志|常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225324422.html
  • 论鬼的形象

    偷盗、邪淫等恶业。  2. 口作恶——口中造作妄语、恶口、两舌、绮语等恶业。  3. 意作恶——心里充满贪欲、嗔恚、愚痴等恶业。  4. 悭贪——贪取妄执,不知结缘施舍。  5. 妄求非分——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轮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4/1506531148.html
  • 善生经的伦理思想──兼论儒佛伦理思想之异同

    “开示天路”[xxiii]南传作“教示趣天之道”,英译作 they reveal to him the way to heaven。安译之六项则为:“一者教之布施,不得自悭贪;二者教之持戒,不得自犯色...

    王开府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

    |伦理|儒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1828441422.html
  • 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

    美妙,所以,我们现在从净土三经中去看极乐世界,所看到的只是亿万分之一而已。换句话说,只是一个粗略的认识。尽管如此,已足以令人称羡、惊叹不已了! ●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(即畜生、饿鬼、地狱)。悭贪...

    陈义孝居士 著

    |念佛|净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1/0823592276.html
  • 五戒是良医

    饿死的?只有悭贪不舍的人,不但现前苦,将来还遭饿鬼之报。    布施也要有智慧!不但不要人感谢你,反过来你要感谢人。这话怎么说?不合乎人情嘛!要知道!他人苦你布施,你才有福报;如果没有这个苦的人,你...

    妙莲老法师讲述

    |戒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3/1918133308.html